发布时间:2024-07-06 来源:-温州市第四中学 流览量:次 分享到
编者按:温州市第四中学,这座屹立于九山湖畔的学府,自创建至今栉风沐雨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与辉煌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学校始终秉持“坚苦图强、崇文尚真”的校训精神,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。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们,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更在社会各个层面发光发热,成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本刊会依次推出《百年校庆,薪火相传——温州四中知名校友回忆录》系列报道,今天小编带领大家聆听高铭暄先生的故事,感受温州四中百年育人光辉历程,共同见证那些从这里起航的梦想与辉煌。
人物简介:高铭暄,男,1928年5月生,小学毕业后,高铭暄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温州瓯海公学(后改名为温州四中)读书。他是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,是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刑法制定的学者,是新中国刑法立法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、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、中国国际刑法研究的开创者,是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,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,第一部全国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,在中国法学界乃至国际法律学界享有崇高声誉。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高铭暄“人民教育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9月25日,获“最美奋斗者”个人称号。
(节选自王子君的《像金星一般明亮——人民教育家高铭暄的学生时代》)1941年1月,高铭暄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,考入温州的瓯海公学读书。他也是那一年台州鲜叠小学唯一一个考上中学的学生。
三个月后的1941年4月16日,日军轰炸了温州城,温州所有学校和机关都被迫遣散。
他和一些同学跟着老师,急匆匆地踏上了逃难之路。
他们在温州地区的大山里连续走了十几天,日行百余里路,最终到达了乐清。一路的担惊受怕,一路的劳累,一路的风寒,他大病一场。
病好后,他跟随父亲回到了出生地。此时,父亲高鸣鹤也从上海逃难回家乡,因一时找不到工作,赋闲在家。
父亲特别爱好京剧,翻找出此前收藏的许多京剧唱片,一张张地挑选,选出了《击鼓骂曹》和《搜孤救孤》两张唱片,用留声机播放,让儿子听。
“我先教你这两段。”留声机放完两段唱片后,父亲说,声音里荡漾着喜悦。他一句一句地教,一段一段地解释,高铭暄一句一句地学,一段一段地听。
父亲是唱老生的,因此也就教他唱老生。《击鼓骂曹》和《搜孤救孤》,是京剧老生传统戏,也是余派老生经典的唱段。以往,高铭暄唱戏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而今经父亲这一讲解,兴致更是盎然。
父亲成为高铭暄学习京剧的启蒙老师。
高铭暄学得极快。他还从父亲的唱片里自己学会了《洪洋洞》唱段: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……
他那时未曾想到,这唱词,竟成为他赤诚报国的心声,成为他一生工作的真实写照。
瓯海公学毕业后,高铭暄考上温州中学,后考上浙江大学法学专业。后又求学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。
他在坚实的求学大道上,留下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脚印。
他选择了教书育人,三尺讲台,他一站就是七十余载,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刑法学。
他以26岁的年纪,加入了参立国法的团队。从1954年到1979年,他成了唯一的全程参与刑法立法的学者。1979年7月1日,当人民大会堂内,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(草案)》的掌声热烈响起的时候,高铭暄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,时针正指向下午4:05分。新中国,终于有一部自己的刑法典了!那一刻,他热泪盈眶。
如今,他的桃李遍天下,有些,已成为中国刑法学的栋梁。他,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,受人尊敬的“人民教育家”。
记者曾问高铭暄先生,假如生命重来,您会如何选择。他说,我还会选择刑法、选择教书育人。坚定,坦荡,无怨无悔。
文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
作者:王子君
转载:大师风范丨像金星一般明亮——人民教育家高铭暄的学生时代 (qq.com)
编审:邹强慧
二审:蒋为坚
三审:校长室